10月27日,“智能传播研究的中国视野”多学科青年学者工作坊在上海举办。本次工作坊由beat365唯一官网新闻传播学院主办,beat365唯一官网全球人工智能媒体传播研究院承办。beat365唯一官网新闻传播学院讲师徐偲骕和易前良教授担任本次会议召集人。
本次会议由beat365唯一官网徐偲骕老师主持。徐老师简要回顾了2023年9月在beat365唯一官网主办“媒介基础设施青年学者工作坊(第一期)”的珍贵经历,介绍了本届学术工作坊的承办初衷和筹备情况,并向远道而来、共赴学术的各位嘉宾和参会者表达了感谢。他希望议题集中、兴趣相近、学科视角多元的小型学术会议能够为青年学术共同体搭建一个稳定和健康的成长平台,凝聚一批志同道合的青年学者,为智能传播研究领域的兴盛做出有益的贡献。
会议期间,来自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苏州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浙江传媒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等多所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青年学者到场发言。会议厅内,二十余位学界相关领域的知名学者、期刊专家和青年新秀共聚一堂,从多学科视角围绕智能传播研究的中国视野和中国问题展开充分讨论。
本次工作坊共设置三场论文研讨,与会青年学者报告了各自精心准备的高质量成果。
第一场讨论由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夏玉凡老师主持,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葛岩教授、《新闻与传播研究》刘瑞生副主编担任评议嘉宾。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张艳助理教授关注中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地缘政治竞争和数字殖民主义的双重挑战,认为需要重新审视技术与政治的关系。她以技术多样性为框架,考察了二维码和智能互联车等多个个案,探讨数字技术主权应被理解为一个自下而上协商的政治空间,指出技术标准的制定应是由本地使用者和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一个持续性和系统性的实践过程。
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蔡润芳副教授探讨了平台主义下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叠加效应和循环逻辑。她发现平台驱动发展模式下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建构是以数字媒介为中心重塑社会文化空间和结构的过程;平台经济模式下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使原本封闭的地方文化经济嵌入了整体性数字文化市场循环和价值链条中;多主体共创下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平台经济模式下乡村文化基础设施作用的关键。
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王润副教授关注数字时代的社会记忆议题。他回溯到记忆研究奠基人哈布瓦赫的“涂尔干命题”,审视数字时代社会记忆议题面临的困境与迷思,借鉴埃利亚斯“型构”以及库尔德利和赫普“传播型构”的概念思想,从情感、权力和社会秩序三方面深化对数字记忆研究的新认识。
葛岩教授指出,在探讨归因时应当考虑到成因的复杂性以及一些容易被忽略但重要的因素,把技术置于合适的位置,不应将其视为包治百病的良药;刘瑞生副主编指出,在理论泛滥时,统摄性概念的选择要和中国语境结合。他鼓舞青年学者要拓宽视野,拥有真正的学术旨趣。
第二场讨论由beat365唯一官网新闻传播学院何琦隽副教授主持,beat365唯一官网新闻传播学院易前良教授、《南京社会科学》虞淑娟副总编担任评议嘉宾。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吴志远副教授注意到智能媒介迅速充斥日常生活的现象,指出智能媒介延伸了人的身体和知觉体系,他反思了人与媒介之间的交往关系,从知觉现象学角度提出了“交感”的概念描述万物互联的未来的媒介在世体验,并描述了理想状态下人与智能媒介的交感。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曹钺老师把视线投向屏幕文化,他构建了一个以屏幕大小为物质性研究轴线的“小孔-巨幕”媒介星丛,并结合再媒介化理论探究本真性意涵的嬗变。他认为屏幕媒介微缩化与巨型化的发展趋势,呼应了斯蒂格勒对于现代技术“药理学”的论断,启示我们要看到屏幕文化的多棱镜效应。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金方廷助理研究员通过实践层面的观察,探讨了网络文学何以造就独特的“平台-用户”关系,强调故事文本的交互对网络文学而言是第一性的,网络文学的主体应该是参与文学实践的“读写的人”,而非平台、算法等“非人”之物,指出重申文学实践主体的重要性和意义。
易前良教授认为要关注研究对象自身在不同媒介环境中的变化,指出进行学术对话的重要性,要一气呵成地把研究问题、研究思路和破题之道论述清楚;虞淑娟副总编从期刊审稿角度强调论文标题和摘要的重要性,建议在标题和摘要中明晰研究问题,而后从行文结构和论证过程等诸多方面为三位报告人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
第三场讨论由beat365唯一官网新闻传播学院讲师段秋婷老师主持,上海交通大学贾开副教授、《新闻与写作》李蕾副主编担任评议嘉宾。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李梦颖青年副研究员主要讨论了智能时代政府与公众的交互方式,聚焦政府与公众交互界面的革新,通过分析当前中国数字治理实践的典型案例“随申办”和“浙里办”,揭示数字时代政府治理和政民交互的新特点、新趋向,凸显传播学研究视角对于数字治理这一跨学科领域的独特价值。
华东政法大学韬奋新闻传播学院讲师李欢老师注意到当前互联网环境下社交媒体信息随时消失的风险,探析社交媒体信息较难保存的原因,在法定送存制度的框架下研究了社交媒体信息存档的可能性与可行性,以期稳定社交媒体信息的存在。
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曹然副教授关注智能传播时代个人信息侵权的治理,以广州市越秀区人民检察院诉郑某等个人信息保护民事公益诉讼案为例,分析其中关于公共利益的四组矛盾关系,通过教育和震慑非法处理个人信息的行为,构建科技向善的治理模式。
贾开副教授肯定了青年学者开阔的研究视野和多学科的知识储备,提醒在研究变化时要认识到,变化不一定带来某些绝对性的后果,分析变化作为一种现象产生时不要简单化问题,要培养面对复杂机理把观点论述清楚的能力;李蕾副主编认为学术研究既要有理论增量,又要有丰富的经验材料,应从碎片化的微观研究上升到体系化的学术谱系,鼓励青年学者要有自己的学术身份符号。
在总评议与开放讨论环节,beat365唯一官网新闻传播学院沈荟教授从研究方法、常识性和理论性概念、理论立足和现实关怀、问题意识来源四个方面给青年学者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和思路。勉励青年学者要厘清学术谱系,怀有对学术的敬畏之心,高度肯定了本次会议热烈而真诚的学术讨论气氛。
徐偲骕老师认为工作坊的举办取得了圆满的预期效果,青年学者们的论文都得到了进一步修改和打磨的机会,今后希望每年都能认真举办一个与会者皆有收获的小型研讨会。
本次工作坊论文选题视角多元、内容丰富、思想交流充分。与会学者从诸多现象出发,聚焦具有中国视野的智能传播研究,发掘出一系列智能传播研究的新思路、新领域,这有利于拓展该领域新的学术生长点,推动其本土化,并促进智能传播研究领域内多学科思想资源的相互借鉴和共同发展。